News center
普通環境(濕度波動 50%-70% RH):
高濕 / 多塵環境(濕度>80% RH 或粉塵濃度高):
惡劣環境(凝露頻繁或溫度劇烈波動):
傳感器經過劇烈振動或沖擊(如運輸、安裝過程中碰撞);
光伏并網柜發生凝露、進水等異常事件后;
濕度控制邏輯頻繁誤動作(如除濕裝置無故啟動或不啟動),懷疑傳感器失準時;
傳感器更換新探頭或維修后(需立即校準,確認性能達標)。
設備與環境:
標準設備:恒溫恒濕箱(控制精度 ±1% RH,溫度范圍 10-60℃)、標準濕度計(精度 ±1% RH,經國家計量機構認證,在有效期內);
待校準傳感器:從光伏并網柜中拆下,記錄型號(如 SHT30、HIH7130)、安裝位置、使用時長等信息;
輔助工具:鑷子、數據線(連接傳感器與讀數設備)、校準記錄表。
初始檢查:
多點校準:
待恒溫恒濕箱穩定(波動<0.5% RH/30min)后,將待校準傳感器與標準濕度計同時放入,暴露在濕度環境中 10 分鐘;
記錄兩者讀數(每 2 分鐘記錄 1 次,取 5 次平均值),計算偏差值:偏差 = 傳感器讀數 - 標準值。
修正與驗證:
若偏差≤±3% RH(傳感器標稱精度),判定為合格,無需修正;
若偏差>±3% RH,通過傳感器自帶的校準接口(如 I2C 協議)寫入修正系數(如某傳感器在 50% RH 時偏差 + 6%,則修正值為 - 6%);
修正后重復步驟 2,驗證點偏差均≤±3% RH,完成校準。
便攜式標準濕度計(精度 ±2% RH,如 Testo 608-H2);
密封容器(如透明塑料箱,容積≥5L)、飽和鹽溶液(用于創造穩定濕度環境,如硫酸鎂飽和溶液對應 50% RH,氯化鈉對應 75% RH);
溫度計(精度 ±0.5℃)、計時器。
環境準備:
比對測量:
結果判定:
若偏差≤±5% RH,可繼續使用,下次校準按原周期執行;
若偏差>±5% RH,需標記為 “待校準”,安排實驗室精密校準或更換傳感器。
通電運行 30 分鐘后,對比傳感器讀數與柜內實際環境(可通過觀察是否有凝露輔助判斷),讀數合理(如干燥天氣下讀數應<60% RH);
觸發除濕裝置動作(如手動設置濕度閾值 80% RH),觀察傳感器能否準確響應濕度變化(除濕過程中讀數應持續下降)。
傳感器編號、型號、安裝位置(如 “#3 并網柜頂部”);
校準日期、校準點數據(原始讀數、標準值、偏差)、修正系數;
校準人員、所用標準設備編號及證書有效期;
下次校準日期(按周期自動計算)。
避免用手直接觸摸傳感器探頭(手上汗液會影響測量,需戴無粉手套);
校準環境溫度需穩定(波動≤±1℃),溫度變化會導致濕度測量偏差(每℃溫差可能引入 0.5% RH 誤差);
電容式傳感器校準后需靜置 24 小時再投入使用,內部聚合物膜恢復穩定狀態。
校準后短期再次失準:檢查傳感器是否受潮(如探頭進水)或受化學腐蝕(如柜內有硫化物氣體),需更換耐腐蝕型號(如采用 PTFE 涂層探頭);
漂移速度快于預期:可能是傳感器老化(使用超 5 年)或安裝位置不當(如靠近通風口導致頻繁波動),建議縮短校準周期至 3 個月或更換新傳感器;
現場校準與實驗室結果偏差大:多因現場環境干擾(如氣流、溫度波動),需以實驗室數據為準,現場校準僅作為快速篩查手段。